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,又帮助越王兴兵北上牛策略证券,称霸中原。此后,范蠡便萌生了去意,他深知飞鸟尽,良弓藏,狡兔死,走狗烹的道理。
按照一般人的思维,自己为开国功臣——上将军,理应跟着越王享受荣华富贵,为何要在此事归隐呢?
急流勇退正是范蠡的过人之处。古语说: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,被自己灭掉的吴国,其谋臣伍子胥之于吴国绝不在自己之下,最后却落得个赐剑而死的下场,伴君如伴虎,功高震主,都不会有好的结果的。
范蠡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,但他并不是后来所传的不辞而别,落荒而逃,而是与越王勾践进行了一次非生即死的沟通。
他给构建写了一封信,大意说:“人们都说,君主有所思,臣子就应该有所行,君主受辱,臣自当以死相报,现在大王已经洗刷了耻辱,我请求您惩罚我使君主受辱的死罪。”范蠡此讲看似求死,其实是想以死求生。
展开剩余58%范蠡已是功高盖主,没有合理的借口,勾践万万不敢轻易处死开国上将,但此人又不能留,那天被夺了王位都不知道,于是他说道:“你没必要离开越国,你我将共同执政越国,不然,我就要治你的罪!
勾践显然不愿轻易放范蠡离开,对其发起难来。如果范蠡天真的相信了勾践的话,等待他的肯定是刀兵相向。
范蠡深知自己处境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,说错任何一句话都可能离不开越国。他不加思索地说道:大王乃一国之君,君子一言,驷马难追,您自然可以杀死我,当年我还是希望追随我的志趣,做一个闲云野鹤,不问世事。也就是说我对您的江山丝毫不感兴趣,现如今我宁愿抛弃荣华富贵,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。
越王勾践见他执意离去,对自己的江山确实没有非分之想,便允诺答应了。范蠡能够从容乘海船离开魔窟,与他对自己的处境异常了解有关,否则,不管是多么精明能干的范蠡,怕都逃不出越王的魔掌。
身为人臣,难就难在进退之间,进退失据牛策略证券,性命堪忧,功成身退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,但古往今来,说得多,做到的少,而且往往没机会去做,实在令人唏嘘不已!
发布于:天津市